基础设施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62亿元、同比增长27.7%;建筑业实现在地产值730亿元、增速1.2%,排名全省前列。一季度我市城乡建设事业交出一份亮丽答卷,实现“开门红、开门稳”。开年以来,全市城乡建设系统发力破局、加力改革,各地各部门团结一致、协同配合,迸发出稳中求进的强大合力。
一、重大项目投资持续发力
开年以来,铁路、公路、城市快速路、轨道交通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加速推进,稳稳守住经济指标“基本盘”。
铁路和公路方面,新合肥西站西侧站房主体、外幕墙及金属屋面全部完成,进入室内装修阶段,东侧站房混凝土工程全部完成。合宁铁路、合武铁路进展顺利,巢马城际全线隧道工程贯通。淮南至桐城高速(合肥段)、S90芜合高速肥东支线、南京至合肥高速(合肥段)等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。
城市快速路方面,G312合六路(肥西段)将于“五一”前放行六大节点,主线工程计划10月完工。南二环西延三、四标段已完成产值11.4亿元,占施工合同额比例为84%。蒙城北路即将开工建设,宿松路南延等项目已开展前期工作。
轨道交通方面,6号线一期全线“轨通”,17座车站主体结构全部封顶,首段列车已上线调试;7号线一期16座车站主体结构全部封顶;S1线(合肥段)18条单线盾构区间已贯通17条,5条高架区间已贯通2条,正线铺轨完成64%。
二、“保民生”助力“稳经济”
发展不仅是数字的增长,更是民生福祉的有力保障。各级城乡建设部门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,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让经济数据“亮眼”更“暖心”。
首批城市更新项目进入“收获期”。卫岗王卫片区已分4批次摘牌11个地块,其中8个地块已开工建设。老合钢片区解危处置四期项目已全部启动,累计交房超八成。电机厂片区住宅南地块基本施工完成,商业地块写字楼主楼和商业均已封顶。龙高照片区、四里河左岸片区、和平路片区等均已进入实体化推进阶段。
城中村征迁吹响“冲锋号”。三年征迁攻坚任务已完成72%,针对下剩30户以下的16个城中村开展攻坚扫尾专项行动。18个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项目全面开花,一季度提款252.8亿元,总提款进度由去年年末的35%快速提升至94%。不断做大城中村改造项目体量,深化调整原有18个专项借款项目方案,新谋划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,多渠道保障征迁群众又好又快得到安置。
持续畅通城市微循环,提升群众出行便利度。打通澳门路等4条半截路,完成紫云路与云门路交口等5处拥堵点治理工作。全市新增城市停车泊位30277个,其中公共停车泊位4439个,新建成充电设施3226个。
三、打通要素保障“最后一公里”
投资如何加速落地、项目如何贡献更多产值,焕新升级的市大建办以“督导+帮扶”一体化、交办问题“日清周结”的强有力举措给出答案,全方位保障大建设项目按期推进。
3月份以来,市大建办已召开6次要素保障会,加速协调解决休宁路、新淮大道跨滁河干渠桥、宿松路南延等重点项目用地用林等要素保障问题,围绕“九十天开盘”目标督办全市拿地未开工项目,督促各辖区强化开发楼盘周边配套市政道路建设,累计“办结销号”各类要素保障问题26个。“职业经理人”团队正在将大建设计划落实为一条条具有刚性约束的具体举措,将影响项目推进的环节堵点转化为资金落地见效的“绿色通道”。
四、全力支持企业扩产提质
复工复产奖补450余万元、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事后奖补1800余万元、超产激励888万元、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奖励300万元、智能化转型升级项目补贴200万元……一季度建筑业政策红利加速释放,以“真金白银”加速推进行业转型升级。
除了资金支持,各级城乡建设部门带着产业政策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一线调研指导,手把手、面对面帮扶企业开展资质升级、升规纳统,实现“问题收上来、政策落下去”,以贴心服务换得市场蓬勃发展。一季度,全市累计帮扶支持300余家纳统企业办理资质延续,新增产值超20亿元;梳理市级欠款项目,为企业新增营业收入2.84亿元。
绿色智慧成为产业发展主旋律。今年市规建治办公室1号文件专门针对智能建造提出六个重点发展方向,对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提出技术应用“硬杠杠”。推出BIM应用新规,明确要求大型公共建筑、星级绿色建筑等开展施工图BIM智能辅助审查。一季度,全市共审查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案项目82个,总建筑面积381.62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33%。
五、优化营商环境永远保持“进行时”
在电子证照、帮办代办、水电气网联合报装等前期改革成果基础上,一季度工程建设领域再出台一揽子优化营商环境新政策新举措,助力企业办事一路畅通。
加快推进项目开工“一件事”,对建设项目开工涉及到的施工许可证核发、消防设计审查、质量监督手续办理、建筑垃圾处置(产生)核准、污水排放许可等审批事项开展全面整合,新项目开工有望一键直达。全面落实工程建设项目“全省一单”,实现同一事项全市无差别受理、同标准办理。持续完善竣工验收事项“菜单式”服务,更好满足企业办理竣工联合验收需求。提供“一站式、保姆式”无偿帮办代办服务,落实审批“好差评”制度,服务质效请企业来打分。
创新赋能行业管理,让数据奔跑在审批全链条。针对工程审批、质量安全监管、项目运维、招投标过程、信用体系等实现线上追溯和数据全面共享。推广建筑单体代码,打通规划、审批、招投标、设计、施工、验收、交易、使用、维修、拆除等全生命周期数据链条,实现“一码全链”管理。
六、以安全为发展保驾护航
一季度城乡建设领域取得的成绩,是一张安全、规范的答卷。
新春伊始,全市建筑工地抓好复工“第一课”。落实复工安全检查全覆盖,所有人员上好“开工第一课”,做到不安全不复工,坚决守住经济发展的安全底线。各级领导干部下沉一线督导,全市建筑工地共发现隐患1.69万项,书面通报项目34个,约谈企业(项目)35个,督促企业内部处理325人,责令停工项目51个,亡人事故同比大幅下降;检查各类燃气生产经营单位1.3万家,发现隐患1.1万处,立案查处违法违规行为5起,3.4万户餐饮用户安装了一氧化碳报警器。严肃处理事故责任主体,8家事故企业被联合惩戒,暂停在肥招投标。
安全隐患治标更要治本。持续开展房建市政工程安全管理五个专项治理,重点整治提升工地出入口、班前晨会等薄弱环节,突出高坠、火灾、有限空间、基坑等重点风险隐患。依托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向务工群体广泛开展点对点宣传教育,持续提高项目现场管理水平。制定印发《合肥市涉燃气管道第三方施工项目安全监管暂行办法》,向施工单位发放涉燃气管道安全“明白纸”,一季度第三方施工损坏事故同比明显下降。
面对各类内外部复杂形势和不确定性,全市城乡建设系统将继续毫不动摇增强信心、保持定力、坚定底气,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,以乘势而上的勇劲、攻坚克难的韧劲、改革创新的闯劲,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贡献更多力量!